(本報訊 記者報道)8月21日上午,主題為“立足灣區,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大灣區建筑業和規劃設計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廣交會展館B區舉行,是2023年第三屆廣州國際建筑業和規劃設計產業博覽會暨粵港建筑業新時代發展聯展(工程交易會)的重磅論壇之一。
銀行與建筑行業授信簽約儀式環節
現場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宇江,香港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寧,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董事長、總經理許險峰,梁黃顧建筑師(香港)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盧建能、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瓊進行圓桌對話,結合大灣區建筑產業發展動態趨勢及前沿技術,探討碳達峰、碳中和、綠色建筑、智能建造、城市規劃、高品質建筑設計等有關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問題,突出產業發展特色,探討創新發展思路,共商發展機會,用科技創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拓更廣范圍的工程建設領域全鏈條產業交易市場。
高質量規劃設計引領高品質城市建設
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對規劃設計數字化提出更高要求。設計的與時俱進和持續創新對于城市高質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表示,“所有的建設工作首先是從設計開始,設計對于響應和落實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智慧建造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面對人工智能、AI技術對傳統工作方式的挑戰,孟建民認為,當前階段,建筑師的創意和創作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但人工智能可以輔助設計師工作。
如何發揮工程設計的先導和創新引領作用,強化上下游協同工作,統籌建造活動全產業鏈?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董事長、總經理許險峰認為,通過做“實用的設計、管用的設計以及好用的設計”,充分發揮規劃設計的引領,提升設計、施工、管理融合深度,進一步加強與施工端、管理端的聯動與協作,支撐建筑企業向 “投建營一體化”轉型,助力大灣區建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智能建造催生建筑產業發展新動能
如何通過MIC建筑(模塊化集成建筑),進行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實現“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宇江表示,廣州市建筑集團正大力推進mic以及數字化發展,打造以BIM為引領的數字化的設計平臺和項目管理平臺,在與香港合作中,我們與香港一起培訓建筑工人,交流推廣MIC建筑實施經驗,共同促進,相互學習,利用優勢深度融入灣區建設,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共享發展成果。”
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瓊認為,模塊化集成建筑建造體系下,高標準的正向設計可以減少后期返工,保障工期;制造和建造過程的數字化技術加持,能夠提升制造、建造效率、安全水平和質量水平;物料的精準管控杜絕材料浪費;模塊化建筑工廠集成90%以上的現場工序,大幅減少總勞動力需求,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減少了現場的生態破壞,因此,模塊化建筑建造體系和全環節的數字交付技術是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值得進一步推廣。
推動粵港澳建筑業優勢互補、深度融合
香港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寧表示,目前香港建造業面臨建造勞動力短缺、老齡化以及建造成本高昂等問題,香港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大力推動智能建造、綠色建筑,同時也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大灣區內其他成員的聯系,充分利用內地建造能力、創新技術以及強大供應鏈的優勢,互相學習借鑒,實現優勢互補,共謀協同發展。
梁黃顧建筑師(香港)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盧建能表示認為,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標準通行的“軟聯通”持續擴大,尤其是粵港澳三地專業人員資格互認,內地技術人才同樣可在香港參與當地項目,一方便有助減輕港澳工程專業人員不足的壓力,同時方便可把內地的創新技術帶到港澳。他提出,除了人員互融之外,粵港澳要把三地不同的工程行業標準和規范互通,對標國際行業標準,結合內地的創新技術與行業經驗,制定一套既融合大灣區發展同時又能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為我國建筑工程行業從灣區走向世界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