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國家建工部河南、四川、湖北部分所屬建安力量集結貴州,合并組建成中建四局的前身——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貴州工程總公司。從投身三線建設到走出大山、搏擊市場,再到總部遷粵、變革圖強……走過60余年的中建四局,精誠擔當、為國盡責,始終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奮勇走在行業轉型變革的前列。
廣州東塔、西塔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投身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后建造福建廈門彩色感光材料廠、安徽蕪湖長江大橋等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從移師廣東、規模發展打造廣州東塔、西塔等地標建筑,到新時代提質發展精誠建造白云國際機場三期、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等精品工程,60多年來,中建四局始終緊握時代“接力棒”,劈波斬浪,為新征程積蓄底氣和力量。如今,中建四局已發展成一家集勘察設計、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管理服務“全產業鏈”一體化的投資建設公司,合同額突破了“三千億”大關,營業收入超千億元。
勇立潮頭,爭做裝配式建筑的探索者
1962年,中國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從拖泥帶水到干凈利索》,要發展建筑工業化,建筑要實現“設計標準化、構件預制工廠化、施工機械化”,首次擘畫了建筑行業發展藍圖。作為與此篇文章的同齡者,中建四局率先從傳統建筑施工邁步向裝配化、機械化、信息化施工轉變。
廣州市首個裝配式建筑——石豐路保障房項目
2016年中共中央提出“力爭用10年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的要求,積極推廣應用綠色新型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中建四局緊跟中央部署、時代要求,打造了華南地區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最高建筑——深圳裕璟幸福家園、華南地區預制率最高的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工業建筑——深圳龍華變電站、廣州市首個裝配式建筑——石豐路保障房項目等多個重點工程,并先后在東莞市建立構建廠、在廣州市建立中建·智造基地,兩廠年產25萬立方米混凝土預制構件,成為廣東省房建構件裝配式產業板塊的生力軍,實現從一無所有到裝配式建筑開發、設計、生產、施工全產業鏈發展的重大突破。
東莞中建裝配式構件廠
中建四局“中建·花都智造”基地
截至目前,中建四局共承建裝配式建筑200余個,總建筑面積2400余萬㎡,其中預制率最高達70%,裝配率達80%。其中深圳漢京金融中心裝配率達94.7%,獲國家裝配式建筑AAA認證,是全球裝配率最高的項目。
科技引領,爭做行業變革的示范者
進入新發展階段,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成為新時代的選擇。中建四局持續攻關建筑工業化、綠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深入推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
中建四局獲得廣州建筑業產業鏈“鏈主企業”授牌
作為廣州市建筑業“鏈長制”的“鏈主”企業,中建四局始終將“引領行業變革、推動產業升級”作為企業的重大使命,建立了研發、設計、投資、建設、運營、服務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中建四局擁有集科技研發、綠色建筑節能、裝配式建筑研究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科研機構,近兩年新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院、EPC設計院,圍繞裝配式、綠色建造、智能建造、綠色建材、雙碳技術等開展研究,打造了廣東省裝配式智能建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地基基礎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建筑土木工程材料重點實驗室。打造中建·智造基地,推進灣區低碳科創·智造園、中建綠色建筑工業園和中建南方科創中心建設,全面拓展涵蓋綠色建造、智能制造、數字化設計、綠色新型建材、建筑工業化在內的“新城建”產業領域,積極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完成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廣東省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建筑土木工程材料重點實驗室
中建綠色科創產業園
近年來,中建四局獲國家級科技獎4項,省級科技獎百余項,省級以上工法近千項,擁有有效專利兩千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00余項)。在全國擁有11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7個省技術中心、4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中建集團科技重點實驗室。目前正以中建南方科創大廈項目為主要載體,申報國家綠色建造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造方式變革。
四局獲得的國家級科技獎
全面升級,爭做服務運營的引領者
在傳統施工板塊的基礎上,中建四局堅持產業創新協同,緊跟國家政策導向,拓展新業務領域,大力發展EPC工程總承包、高端安裝、水利水電、水務環保、裝飾園林等新興業務,通過組建專業化公司,打造核心能力、聚焦高端項目、強化發展動能,配齊專業配全資源,培育新領域業務增長極。
廣州市天河區育新街南側AT0304011-1地塊
廣州市花都區廣州北站核心地塊
廣州市天河區金融城AT091429地塊
2006年,中建四局首次進入投融資市場,成立地產公司,先后斬獲佛山新城地塊、廣州市花都區北站核心地塊、廣州市天河區金融城AT091429地塊、廣州市天河區育新街南側AT0304011-1D地塊、廣州市白云區龍歸街永興村AB2201219地塊等一批優質地塊,開發地產面積近300萬平方米。2019年又成立了投資發展公司,承接了76.5億元的汕頭市澄海區新型城鎮化綜合開發建設項目、19.8億元的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12.77億的重慶市銅梁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及現代農業產業等一大批投融資項目,在建PPP項目總投資額已超過千億。
成立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分院
為有力支撐施工主業高質量發展,中建四局積極踐行“鏈主”企業責任,依托現有技術、平臺和管理優勢,加強研發業務和檢測勘察設計業務的拓展,持續更新關鍵核心技術清單,重點開展智能建造、建筑業雙碳、城市更新與改造、基礎設施新興業務、工業化建造、綠色建造、施工安全防控、生態環保與污染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并開展項目推廣或產業化應用。同時,加快從西南地區向大灣區市場轉移發展步伐,結合綠色化、數字化打造高端檢測業務、特色設計品牌和城市智慧化運營服務,打造集“投資、研發、設計、施工、運維”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模式,補強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建筑業產業主鏈。
精誠筑夢,爭做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者
面向“十四五”,中建四局制定了期末年合同額4000億元、營業收入2000億元、利潤總額50億元的“425”戰略目標,實施“南進戰略”,確立了“一主兩翼兩支撐”的總體布局。
中建四局“十四五”戰略規劃正式發布
未來,中建四局將積極發揮廣州市建筑產業鏈“鏈主”企業作用,以政策體系和產業鏈圖譜為指引,探索創新發展思路、新模式,發揮產業鏈創新的協同性和互補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全面塑造產業鏈競爭新優勢。以重點項目和平臺為載體,拓展“微笑曲線”的前端和后端,沿著產業鏈上中下游精準發力,形成特色產業的創新生態,做優做強做大產業鏈,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立足廣東、深耕粵港澳大灣區、開拓全國市場,中建四局通過升級建設運營能力,提升專業化和集約化能力,建設協同發展平臺,優化產業人才梯隊,建設創新研發機構,攻關核心關鍵技術、提升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效果,加快建造方式轉型升級,積極推進科創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和企業總部集群,以打造產業互聯平臺為抓手,統籌推進產業鏈企業發展,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建立利益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提升全產業鏈資源配置和協作效率,實現企業的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和要素增值,為實現廣州建筑業全產業鏈融通協同發展貢獻力量。